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却也难免遭遇风浪。“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爆发以来,已持续多年,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深刻变革。当地时间4月9日,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正式落地生效,与此同时,美国网红“甲亢哥”在中国引发的文旅热潮,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
“中美贸易战”持续至今,对两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愈发明显。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日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介绍,中美两国建交46年以来,双边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中美贸易额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近6883亿美元。但是,自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方对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持续出台对华遏制打压政策。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使得众多中国出口企业深受其害。深圳某无人机企业财报显示,其北美市场毛利率从2023年的34%骤降至19%,无奈之下,不得不将40%产能转移至越南,以寻求成本优势和规避高额关税。
“贸易战”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贸易额的下降,更对产业链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以汽车制造业为例,许多美国车企面临着因关税增加而导致零部件供应不足、成本大幅上升的困境。为了维持生产,一些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全球供应链布局,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这种产业链的断裂与重构,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也给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高关税最终还是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消费者面对价格飙升的商品,购买意愿大幅降低,市场需求受到严重抑制。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为了应对高关税,开始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拼多多跨境平台Temu通过“小额包裹免税漏洞”,顺利打开美国市场。成立不到3年,Temu已成为了拼多多业绩增长的新支柱。2024年拼多多总营收为3938亿元,其中交易服务创收约1959亿元。据市场信息,其中Temu贡献超过一半。这种“化整为零”的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关税压力,但也反映出消费市场在贸易战背景下的动荡与无奈。
在“贸易战”的阴云笼罩下,“甲亢哥”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文化热潮。他在YouTube坐拥3700万粉丝,Twitch等平台同样人气爆棚。“甲亢哥”直播时情绪亢奋、表情夸张,凭借极具感染力的“抽象”表演,营造出极强的互动氛围。他的视频内容充满了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独特解读,用幽默风趣的方式将文化碰撞转化为一个个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片段。
“甲亢哥”的爆火,为中美民间文化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在TikTok在美遭受打压的背景下,他的出现显得尤为珍贵。他镜头下的中国,高铁风驰电掣、5G网络便捷高效、城市充满现代活力,击碎了西方长期塑造的“落后中国”形象。这种通过民间网红进行的文化传播,更加生动、真实,促进了两国人民心灵的沟通,为文旅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甲亢哥”现象不仅带来了文化交流的热潮,还为文旅产业创造了商业新机遇。他的中国行充满商业元素,体验小米SU7,参与地方特色消费活动,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数据显示,截至6日上午,“甲亢哥”深圳行的直播,已吸引了全球超720万人观看。短短6个小时的直播里,“甲亢哥”乘坐比亚迪仰望U8体验水下行驶、下单三部华为kaiyun手机网 开云登录网址“三折叠”手机、与众擎机器人斗舞、体验无人机送外卖、独自试驾亿航eVTOL、观看无人机表演……上天入海,让他连连惊叹“Oh My God!”“Amazing!”“这非常深圳!”他去过的成都宽窄巷子,在他直播后,游客数量明显增加,周边商家的营业额也大幅提升。这种“文化体验-情感共鸣-消费转化”的新模式,正在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贸易战”的“冷”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高关税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许多企业不得不采取裁员、减产等措施来应对危机。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还对就业市场造成了冲击,导致失业率上升。同时,消费市场的低迷也使得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信心受挫。而“文化热”带来的文旅经济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但与“贸易战”造成的巨大损失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不过,文旅经济的发展也为一些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旅游、餐饮、住宿、文化创意等,促进了产业的繁荣。
一方面,以“甲亢哥”为代表的互联网文化热潮,对文化层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不同国家的文化。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交流,更加贴近民众生活,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它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让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同时,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更加闪耀。通过文化交流,两国人民之间的误解和偏见逐渐减少,为构建更加和谐的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在“贸易战”和高关税背景下,国内文旅市场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各地纷纷响应,推出一系列文旅振兴计划。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日发布的《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年北京接待旅游总人数3.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1%;实现旅游总收入6722.4亿元,增长14.9%。2024年,天津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10.9%;接待入境游客36.99万人次,同比增长32.4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近5亿美元,同比增长34.15%;天津邮轮母港共接待国际邮轮105航次,接待出入境游客35.74万人次。洛阳汉服、贵州村超等现象级文旅活动,吸引了大量国内游客,充分展示了国内文旅市场的巨大潜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政府应出台更多支持文旅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文旅企业的负担,加大对文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旅游景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条件,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政策应向文化旅游融合创新、绿色生态旅游等领域倾斜,推动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文旅企业开展文化创意活动,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4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推广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的公告》,旨在为境外旅客提供更加便捷、多样化的退税选择,查看相关公告全文及解读)
文旅企业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了解游客需求,优化旅游线路规划,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另外,也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产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中。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数字产品,如虚拟展览、线上演艺等,拓展文旅产品的形式和内容。
(全景故宫通过VR全景技术,展现了故宫博物院及每个宫殿的样貌。图片来源:全景故宫)
在贸易战背景下,国内市场是文旅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文旅企业应深入挖掘国内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推出多样化的文旅产品。开发适合亲子游、研学游、康养游等不同主题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加强与国内各大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的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除了传统的国际旅游客源地,文旅企业应积极拓展国际新兴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旅合作,开发适合当地游客的旅游产品。了解新兴市场国家的文化背景、消费习惯等,制定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
当特朗普政府希望通过加征关税重塑贸易规则时,西雅图的中餐馆里,中国留学生正用“甲亢哥”的段子向美国同学解释“为什么中国人拍照要说茄子”。在经济大战的背景下,“贸易冷”、“文化热”的现象为文旅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在每一次交流对话都弥足珍贵的当下,唯有合作和创新,才能在阴霾中找到发展的新契机。